新闻中心

【西海都市报】揭秘青海菌类王国 解锁高原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10 办公室

邢睿查看烘干的大型真菌标本。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 摄

推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大型真菌实验室的门,装在硕大瓶罐里的野生菌露出真面目。定睛细看,黄绿卷毛菇舒展开金黄伞盖、山林蘑菇的环状纹路清晰可见、离生枝瑚菌则以独特的珊瑚结构引人注目……从野外到实验室,这些从祁连山一带采集的“仙菇”,将真实、美丽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前。

“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到,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藏着怎样一个微生物世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邢睿说。他的身后,那些野生真菌标本正缓缓向人们开启探索高原大型真菌奥秘的大门。

摸清青海野生菌群“家底”

香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银耳、猴头菇……在多数人的菜篮子和餐桌上,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你知道吗,蘑菇既不属于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独立于动植物之外的微生物。

除这些人工驯化培育的食用菌之外,大自然还分布着数不清的野生菌。它们宛如夜空的星星,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与星星不同的是,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野生菌,格外需要雨水的照顾。尤其经过一场夜雨的洗礼,第二天它们迎着晨光,破土而出,将美丽带到人间。

邢睿说,这些微生物体型虽小,但能量可不能低估。野生菌群与植物关系密切,是植物的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

小小的真菌,对生态的贡献不言而喻。它们会分解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海地处三江之源,通过研究大型真菌,可以了解青海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青海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复杂的地形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高度特化的真菌群落。自2022年起,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团队启动青海省大型真菌资源专项调查。

作为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微生物生态、真菌适应与进化、微生物资源利用等研究的专家,联合调查中,邢睿带领团队耗时3年,足迹遍及青海各类复杂地貌,记录采集到大量野生菌群,收获颇丰。

“2019年,我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周边开展了一次真菌调查,发现了300多种菌群。大型真菌里有食用菌,也有药用菌,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而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之前,我们需要清楚知道自家的家底情况如何。但长期以来,对野生菌的调查比起动植物调查来说还是相对滞后。因此,开展一次系统的大型真菌调查很有必要。”邢睿说。

〉〉 调查趣事

解锁“蘑菇圈”的奇妙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对许多人来说,这首童年儿歌耳熟能详。而对邢睿和他所带领的这支高原“采菇队”来说,这首歌描绘的场景也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与儿歌里“光着脚丫的小姑娘”不同,每次出发时,队员们身着厚实保暖的衣物,脚蹬专业登山靴,背上装满装备的背包,向着海拔数千米的深山及广袤的草甸进发。

“在野外找蘑菇是一件考验耐心的细致工作,不同种类的野生菌生长环境不同,有的喜欢长在树根旁,有的会隐匿在腐叶下。到达划定的区域后,队员们需要分散开来,仔细搜寻每一寸土地。”邢睿说。

寻找蘑菇也需要技巧,“蘑菇圈”就是其中一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每当夏季雨过天晴时,开阔的草原或草地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神秘“圆圈”,这便是“蘑菇圈”,直径从十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或弧形等多种形状。同时,这些圆圈里的草通常也比其他区域里的草更绿。

“蘑菇圈”为何呈环状分布生长呢?邢睿解释,“蘑菇圈”的形成与真菌的生长特性有关。真菌的菌丝在土壤中呈辐射状生长,随着时间推移,中心的菌丝会逐渐老化死亡,而外围的菌丝则持续生长,从而形成了“蘑菇圈”。在野外,如果发现了一个“蘑菇圈”,那找蘑菇就容易得多。

除了耐心与技巧,采集过程中,调查队还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协助。邢睿回忆,一次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场周边寻找羊肚菌时,调查队好几天无功而返,直到当地居民做向导,带着队员们搜寻后才找到了不少标本。

〉〉 价值转换

发掘青海真菌资源潜力

依靠专业知识与传统经验,这场历经3年的专项调查最终全面揭示了青海大型真菌资源本底情况,填补了高海拔区域菌物多样性认知的空白。

联合科考组采用样地、样方结合随机踏查方法,获得了大型真菌标本5653份,拍摄生境照片25632张,以及基因片段序列3852条,共鉴定大型真菌807种。其中,子囊菌6目、21科、35属、57种,担子菌18目、81科、249属、750种。通过对青海省大型真菌资源评价,筛选出可食用菌109种、药用菌77种、有毒菌76种,分离出具有经济价值的菌株55种258株。

这258株具有经济价值的菌株能否进一步开发利用?邢睿坦言,菌株的开发及产业化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联合科考队所做的工作是前期的调查及分析,为后续菌株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民众对于大型真菌存有不少误解。比如被俗称为‘黄蘑菇’的黄绿卷毛菇在祁连山一带及长江、黄河源园区均有分布,但大家普遍认为祁连周边的黄蘑菇个头更大,营养价值更高,但事实上这些地方的黄蘑菇并无显著差异。”邢睿说。

青海野生菌群的分布与当地气候、植被的关联不大,只是相对于草甸来说,森林里的野生菌群多样性更丰富一些。人们通常认为,林区里有毒的蘑菇长相艳丽,但实际上有些可食用的蘑菇颜色也很明亮,如红菇属的一些蘑菇等。所以,仅凭外观无法精准鉴别哪些蘑菇有毒,哪些蘑菇可食用。基于此,向外界宣传发布调查结果也能让公众进一步了解青海大型真菌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真菌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意义。

邢睿的微信头像是一个采蘑菇的小男孩,他的团队也被称为“高原采菇队”。随着调查数据陆续转化为保护策略与产业资源,未来,这群“采蘑菇的人”将不断加快真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持续填补高海拔区域菌物多样性认知空白。

来源:《西海都市报》(2025年04月10日第A03版)